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

溫泉蛋,且談水煮蛋



關於水煮蛋的完美煮法多有討論,以前也曾看過一篇英文專文,以科學原理長篇討論煮蛋的奧妙(見Towards the perfect soft boiled egg),眾說紛紜之中,冷水放蛋有之、沸水放蛋有之,時間、火候的掌控更是各有奧妙。這篇如何煮出完美水煮蛋,也提供了一些想法,一張圖就告訴你甚麼叫做好的水煮蛋。


最近在重讀莊祖宜的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:「其實,大家都想做菜」》,其中第七篇〈艾維提斯的完美雞蛋〉讓我躍躍欲試。裡面提到分子料理的創始者艾維提斯(Hervé This)煮出完美水煮蛋的理論:水溫控制在攝氏65度,烹煮一個小時。因為蛋白的凝結溫度是62度,而蛋黃的凝結溫度是68度,因此只要控制在這兩者之間,就能保證蛋黃和蛋白都恰好凝結,而不乾澀難食。

當然也會有人說,水煮蛋怎麼煮都是水煮蛋,哪有甚麼差別呢?其實是有的,在我的認知中,水煮蛋有分幾種:破殼的水波蛋,以及連殼煮的白煮蛋(全熟)、溫泉蛋(蛋黃熟、蛋白不熟)、糖心蛋(蛋黃不熟、蛋白熟),各有其特色。這次我以兩種方法嘗試了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:「其實,大家都想做菜」》裡所引用的理論,但我認為65度水長時煮出來的較為接近於溫泉蛋,因此實際操作後我稱他為溫泉蛋,而非全熟的白煮蛋。

其他蛋的煮法,網路上各有討論,在此不贅述。糖心蛋的煮法我推薦此篇詳細的操作心得〈超簡單糖心蛋:新一代製程保證成功〉,用電鍋操作簡單又方便。而全熟白煮蛋網路上比較少有討論,大概是各憑心法。但是全熟白煮蛋煮太久的話,蛋黃中的鐵會與硫產生硫化氫作用,形成硫化鐵,蛋黃不再鮮黃,變成墨綠色,乾澀難食且有硫磺異味,因此就算蛋要煮到全熟,也得控制時間。

煮蛋接力賽的第一棒是以大量的水、控制瓦斯爐在最小火,維持水溫在65度之間。但我的瓦斯爐最小火仍過大,水溫飆升得很快,看來只能用更大的鍋子、更多的水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但木已成舟,我便不斷舀出熱水,放進冷水,試著調整水溫,最後一個不注意,水溫飆到80度左右,整個蛋已成型,宣告失敗。值得討論的是,雖然整個蛋成型了,卻非常難剝,蛋殼會黏著蛋白。之後我又將這批蛋放在冷水中煮沸,再滾兩分鐘,總算是比較好剝了,但我還需去探討其中的原因。

第二棒,大量的65度水泡蛋,一旦水溫低於60度就添加沸水,調整到70度左右,反覆操作一個小時。這個方法讓我煮出好吃的溫泉蛋。蛋白呈凝膠狀,比豆花軟嫩,蛋黃恰好凝結,質地如室溫軟化的奶油,十分可口。我沒有準備日式醬油,直接灑上海鹽和現磨黑胡椒,也讓我和母親吃得咋舌。





第三棒,將雞蛋連水小火加熱至水溫70度,再放進保溫瓶中關緊,一個小時後取出。因為我想在久時浸泡下水溫一定會下降,刻意把水溫提高,看來是我低估象印的保溫瓶了。這次的結果是:蛋白仍然水嫩滑順,但蛋黃卻已過熟,整個凝結了。



吃了許多溫泉蛋,不免覺得做嘔,因此最後一顆蛋,我將因烤箱故障而無法烘焙至全乾的半乾小番茄切碎,拌入乾芫荽粉、乾羅勒和少許柳橙皮屑,鋪在蛋上再淋上Extra Virgin等級的橄欖油和海鹽,在軟腴蛋黃和番茄酸香的交響中結束這煮蛋接力賽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